和李清照同登八咏楼
公元1135年的春天,李清照大抵是不开心的。
大约半年前,这位晚年多舛的女词人,决定短暂结束流离的日子,寓居在婺州,也就是今天的金华。
婺州的春天很美。数次春游婺江、登临八咏楼,她把对命运、对家国的忧愁写进词里:“只恐双溪舴艋舟,载不动许多愁”。
登临金华八咏楼,李清照究竟看到了些什么?
李清照 郭亚梅 插图
一
靖康之变,不止是北宋和南宋的分隔符,也是李清照的人生转折点。
南宋绍兴四年(1134年)秋,听闻金兵渡淮,李清照匆匆离开临安(今杭州),到金华避难。过去的几年,为了躲避金兵,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妻二人四处奔逃,载着十五车金石收藏出走,一路颠沛,赵明诚离世,金石又俱失,最终李清照孑然一身。
这一次,她不再流浪,定居在婺州酒坊巷。
李清照爱玩,尤其爱泛舟,她多次将这份雅兴写进词中:“红藕香残玉簟秋,轻解罗裳,独上兰舟”“兴尽晚回舟,误入藕花深处”……
酒坊巷距婺江不远,想必李清照不止一次沿江探春。因此,便有了《武陵春》:
风住尘香花已尽,日晚倦梳头。物是人非事事休,欲语泪先流。
闻说双溪春尚好,也拟泛轻舟。只恐双溪舴艋舟,载不动许多愁。
婺州优美的春光,抚慰了李清照颠沛流离的凄苦,也勾起她内心无限的忧愁。
数月后,52岁的李清照,再次登上八咏楼。看兰舟争渡、碧空如洗,潦倒凄苦之愁与江山社稷之愁交织,留下心境截然不同的《题八咏楼》——
千古风流八咏楼,江山留与后人愁。
水通南国三千里,气压江城十四州。
这一句,大有东坡高唱“大江东去”的豪迈,尽显不让须眉的气概。
由此,一提到八咏楼,世人便会想起李清照和她的《题八咏楼》。
二
李清照不是第一个登楼的,也不是最后一个借楼抒怀的。
早在南朝齐隆昌元年(494年),八咏楼的建造者、东阳太守沈约便携高僧惠约登楼雅聚,留下一首《登玄畅楼》。玄畅楼,是八咏楼的旧称。
沈约不得其意而退守山林,登楼望远,他的心情是荒寒的。此后,他数次登楼,著有五言诗《八咏》:
登台望秋月,会圃临春风。岁暮愍衰草,霜来悲落桐。夕行闻夜鹤,晨征听晓鸿。解佩去朝市,被褐守山东。
吟罢,他还是觉得意犹未尽,又以《八咏》中的每一句为题,作了8首长诗。时为绝唱,让玄畅楼名气大增,引得更多词人骚客坐舴艋舟千里迢迢而来,只为登临高楼。
唐代时,留下黄鹤楼千古名句的崔颢到此,在《题沈隐侯八咏楼》中,他说“登临白云晚,流恨此遗风”,写的是“君生我未生,我生君已老”的遗憾。
元代的一个秋天,书画大家赵孟頫登楼望远,看“山城秋色净朝晖”,望“西流二水玻瓈合”,眺“南去千峰紫翠围”,把金华山水之美好好赞叹了一番。
吕祖谦、唐仲友也先后来访,唐仲友也如沈约一般,洋洋洒洒写了8首长诗。
南渡时,李清照曾在《夏日绝句》中,写出了“生当作人杰,死亦为鬼雄”的豪迈。在后世与八咏楼有关的故事中,明代将领朱大典也许是最契合“人杰”标准的。
公元1646年,清兵围攻金华,朱大典据城固守,誓不投降。城破后,朱大典带家属及亲信,点燃八咏楼前火药库的引线,以身殉国,八咏楼也因此倾倒。
与家国共存亡之际,朱大典的心里吟诵的是否是“生当作人杰,死亦为鬼雄。至今思项羽,不肯过江东”?
三
古往今来,婺江悠悠。1984年、2015年,八咏楼都进行过大修。
因时代不同、经历不同,登临八咏楼,看到的景色也大不相同。
如果李清照穿越到当代,我们和她同登八咏楼,能看到什么呢?
800多年后,李清照将看到一种悠闲舒适。
八咏楼虽然不再是至高点,但风景依旧美丽。站在二层阁楼上,八咏公园尽收眼底,天空依旧如千年前的澄净,远处千峰如水墨点就,双溪风景尚好。乘坐婺州游船,随着微波荡漾,享大都市的极尽浪漫,观万家灯火的流光溢彩。
800多年后,李清照将看到一种活跃丰沛。
且不说水墨如画的城市风光,酒坊巷必将是李清照的最佳住所。她爱酒,或“沉醉不知归路”,或“浓睡不消残酒”。酒坊巷戚寿三酿的酒,酒香盖巷,非同一般,想必能成为她的桌上客。
她还爱金石,与赵明诚常“脱衣市易”搜求金石。酒坊巷的不远处就是古玩一条街,慧眼如她,必定能从中搜得珍奇宝物。
800多年后,李清照将看到一种开放融合。
“水通南国”何止是三千里,金华早已跨越山海,义甬舟大通道成为全国最繁忙的海铁联运线路之一,“义新欧”班列让金华制造远赴亚欧大陆。而不久的未来,金华或将成为内陆开放枢纽中心城市。如果穿越到当代,李清照也许在金华就能品味五湖四海的饕餮美食。
作为千年古城,金华历史文化积淀深厚,骆宾王、贯休、范浚、吕祖谦、陈亮、何基、王柏、金履祥、许谦、宋濂……一位位先贤大儒都闪耀着婺学光辉。
假如真的有那么一天,李清照来到今天的金华,古城醉酒、婺江泛舟、五峰观瀑、鹿田听雨,她又将吟出什么样的名句?
想必气势磅礴不输“水通南国三千里,气压江城十四州”。
声明:稿件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。
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
往 期 精 彩 内 容